人为破坏

早期无知的破坏:在历史上,由于当地民众对敦煌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一些洞窟被用作居住场所、仓库等。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对洞窟进行了随意的改造和破坏,如在壁画上涂鸦、刻画,拆除彩塑等。此外,部分洞窟因缺乏保护,遭受了雨水冲刷和动物的破坏。
近代西方掠夺: 19 世纪末至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探险队和考古学家纷纷来到敦煌。他们以各种名义,用低价甚至欺骗的手段,从当时的道士王圆箓手中骗取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例如,英国的斯坦因用少量的银元就换走了大量的经卷、绘画和法器等;法国的伯希和凭借其精通汉学的优势,挑选了藏经洞中最精华的部分文献运走。这些掠夺行为使得敦煌文化的大量瑰宝流失海外,给敦煌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自然因素

风沙侵蚀:敦煌地处沙漠边缘,常年受风沙侵袭。强劲的风沙携带大量沙尘颗粒,不断打磨、冲击着莫高窟的 崖壁、洞窟和壁画。这些沙尘颗粒就像微小的砂纸,日积月累地磨损着壁画和彩塑的表面,导致颜 料脱落、线条模糊,彩塑的细节也逐渐被侵蚀,许多精美的造型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神韵。

岩石风化: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莫高窟所在的崖体岩石容易发生风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内部 的结构逐渐变得疏松,稳定性下降。这不仅会导致洞窟的顶部和侧壁出现裂缝、坍塌等情况,还会 对依附在岩石上的壁画和彩塑造成直接的破坏。例如,一些洞窟因为岩石风化严重,部分壁画不得 不面临脱落的危险。

温湿度变化:敦煌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且湿度变化较为剧烈。这种不稳定的温湿度条件会使壁画和彩塑 的材质发生膨胀和收缩,从而产生裂缝。同时,湿度的波动还可能引发盐害问题,壁画中的盐分随 着水分的蒸发和吸收而结晶、溶解,反复的过程会破坏壁画的颜料层和底层结构,导致壁画出现空 鼓、起甲、褪色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