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历经四代人努力,敦煌形成科学保护体系,见证我国文物保护技术从弱到强,也反映人类文明遗产守护理念的变革。 初期,莫高窟受风沙、坍塌、人为破坏威胁,壁画剥落、彩塑残破。常书鸿等第一代守护者用简陋工具清理积沙、修筑围墙,手工绘制洞窟平面图并编号建档,为后续保护奠基。 20 世纪 60 年代,宿白主持莫高窟分期断代研究,为精准保护提供历史依据。1984 年敦煌研究院成立后,联合多方开展多学科攻关,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定位洞窟裂隙,研发纳米级材料修复壁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转变。 2003 年 “数字敦煌” 工程启动,通过高分辨率摄影测量等技术将洞窟数字化,既解决保护与开发矛盾,也让敦煌艺术走向世界。 敦煌保护意义深远,其壁画彩塑承载丝路文明,是多元文化交融实证。敦煌研究院通过国际合作输出修复技术,贡献中国智慧。如今,“监测预警 - 预防性保护 - 数字化展示” 三位一体体系建成,配合 “限量参观 + 数字展示” 模式,实现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的平衡。 从人工守护到科技护航,敦煌保护彰显人类文明自觉,以科学精神传承千年瑰宝。


保护历程
1950年 敦煌艺术研究所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 (隶属文化部),常书鸿任 所长,结束民国时期无人管理的状态。 开始对濒危洞窟进行紧急加固,如用土坯 支撑坍塌的窟檐。 1961莫高窟被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国家拨款启动系统 性保护。1963-1966年首次大规模崖体加 固工程:采用“支顶+喷锚” 技术修复危岩,解决了数百个洞窟的结构 安全问题。
1984年 甘肃省政府成立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等学 者推动保护与研究的专业 化。 开始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引入国 际先进技术(如壁画脱 盐、环境监测)。 1987年 莫高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与国 际接轨。 1990年代 实施游客管理系统,试行洞窟轮休制度。 启动数字化探索,首次尝试用摄影测量记 录壁画。
2004年 建成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包括游客中 心、数字展示中心,实现“ 量控制+数字分流”。 2008年 “数字敦煌”项目启动,采用三维扫描、多 光谱成像等技术,永久 存壁画信息。 2014年 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条例立法,保护工作 法制化。 建成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成为行业技术标杆。
2022年 建成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开 展跨国合作(如与法国合 作研究颜料老化)。 “元宇宙敦煌”上线,游客可通过VR进入未 开放洞窟。 新技术应用 AI监测壁画病害(自动识别起甲、酥 碱)。 利用纳米材料研发新型修复剂。